「我不要分享我的玩具給弟弟!一個都不要!」將將 Baby 大聲嚷嚷著,一點都不願退讓。當家裡有了手足,或是孩子在公共區域遊玩發生搶玩具或不願分享的狀況時,你會怎麼處理呢?善用賽局理論的心理戰,就可以有效化解子女衝突!

0616.png

在賽局理論中這個現象叫:獨裁者賽局。在這個賽局中,姐姐將將 Baby 是唯一擁有發球權的人,弟弟 01 Baby 只能任憑姐姐施捨玩具。這場景常常出現在獨子獨女,或是家中的老大身上。如果姐姐願意分兩個玩具給弟弟,他也只有接受的份。當孩子還和 01 Baby 一樣小的時候,或許對姐姐獨佔玩具沒有特別的公平意識,就算不特別處理現況也無所謂,他會很認份的玩起姐姐施捨的玩具,或是去尋找其他樂子。但當孩子大腦中的公平意識逐漸開始在小腦子中發展,就會演變成:誰也不想吃虧的情境。

作為家長,我們都希望孩子們學會和平且資源公平分配的共處,降低手足爭吵的頻率。透過賽局溝通法訓練孩子們進行策略思考能力,讓他們練習公平處事,不僅可以解決難解的分配問題,同時還可以鍛鍊他們的上層大腦(詳細內容可見別傻了,沒有天生就理性的孩子),讓孩子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。三個好用的賽局應用,讓教養衝突迎刃而解:

(一)最後通牒賽局

當孩子在爭吵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性時,最常出現在家中的就是最後通牒賽局。「要馬你就分一半給弟弟,要馬就沒的玩。」讓獨裁者別無選擇,0 或 1 你要哪個?最後通牒很有用,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權益會受損,他們就會謹慎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。然而,這卻不是最有效消弭不公平感的方法。為了不要什麼都沒有,勉強進行被認可的行動,無法心服口服的心理狀態會讓事情經常發生,而且容易觸發下層大腦-杏仁核的反彈,讓孩子無法抽離在負面情緒中。有沒有更好的作法?讓我們接著看下去。

(二)我切你選賽局

這個賽局適用在家裡只有兩個孩子的情況下(三人以上適合輪流法),由一個人先進行資源分割(一分為二),再由另一人先選擇可以拿哪一份。當 01 Baby 大到可以參與賽局時,姐姐若不願分享玩具給弟弟,就可以強迫開啟這個賽局。

「如果你不分給弟弟一些,他一定會一直打擾你或一直想玩你的玩具,你先把玩具分成兩堆,然後弟弟可以選擇他要哪一堆,這樣他就不會打擾你玩玩具了」

這個策略能夠讓姐姐進一步思考,為了可以不被打擾只好分享,但因為弟弟可以先選擇玩具,所以只能盡可能的將弟弟可能選擇的玩具分類在一起、或是最公平的平均分配。這樣,至少兩人都不會彼此嫉妒對方所擁有的資源,因為兩人都有選擇權。如果他們可以意識到最好的方式就是共享,而不是一分為二,那就更皆大歡喜了。

(三)調整贏家法賽局

若孩子年紀稍長,已會計算數學加減了,而且分配的是多樣不同特性的物品,就可以用這個方式:讓參與的兩個人替想分配的資源貼上價值點數。假設他們要分配的是 iPad、下午茶玩具組、樂高、電子琴,給他們每人 100 價值點數,讓他們把這一百點 "標價" 在每個物品上,由家長作為調節者,依序將物品拿出來讓兩人貼上標價。例如:拿出樂高,將將 Baby 可能最想要下午茶玩具組,因此只給樂高 40 點,01 Baby 最想要樂高,所以標 80 點。因為弟弟點數最高,樂高就由標上最高的獲得。接下來弟弟就只剩 20 點,而姐姐剩 60 點來替剩下三個玩具貼標。這樣一來,誰也不會嫉妒誰,而且還可以拿到最想要的物品。

賽局理論長期以來運用非常廣泛,舉凡國事外交、商場競爭、或球對選球員,只要跟談判或利益相關都可以用上。當我們把賽局理論應用在解決孩子衝突時,透過培養孩子策略思考的習慣,不僅可以讓他們建立起公平意識和同理心,還能夠維持家中和平氛圍。

當然一些情況下,在父母和孩子交流時,有些事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,例如:不可以罵髒話,就是不可被質疑一定要遵從的。另一個例子是:當孩子有意識的選擇發脾氣來威脅你、或恐嚇你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時,切忌別和恐怖份子談判(例如:在商場裡失控大哭大叫直到你買下產品才停止),一旦你知道他們是故意的,若履勸不聽,首先要馬上將孩子帶離現場、當孩子發現威脅行為無效時,再進行理性且冷靜的溝通。

策略思考從小教起,從今天開始試試看用賽局理論來平息家中爭執吧!

arrow
arrow

    jiang2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